心得感想:
「給予」探討給予者、互利者及索取者三者之關係。這本書也提到很多故事,幫助讀者對給予者所做的事情印象更深刻。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本書所提到的心理學觀點。
給予者為何會成功呢? 以醫學系學生的例子來看,大一、大二犧牲自己讀書的時間來幫助其他學生學習,那些索取者反而遙遙領先,但是助人的醫學系學生在幫助其他學生的同時也讓自己對這領域更加了解,而醫學這領域其實很廣闊,到最後也很講究合作,所以對於索取者的醫學系學生而言,幫助他人等同幫助自己。如果他們了解所合作對象的習慣,對於他們在進行手術時可以更加順利,可謂利人利己。
這本書也提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位驗光師不認為自己是銷售員,因為他的出發點就是幫助他人找到對的方法以改善自己的視力。也因此,當有顧客上門時,他也不會急著打招呼推銷眼鏡,他會讓顧客自己先看看自己想要的眼鏡款式。如果顧客對於配眼鏡很抗拒,這位身為索取者的驗光師也會想了解為何顧客的想法會如此,接著他會以自己的專業,幫助顧客了解如何找到最適合改善自己視力的方式,或者配戴適合自己可以戴一整天的眼鏡。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善用休眠人脈。書中提到一位熊貓先生,因為他真的發自內心喜歡幫助他人,所以後來真的有許多人願意跟他合作,然後跟熊貓先生一起成功。這正是利人利己的最佳典範。
此書不是只講給予的力量,作者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發現: 如果有人發現他人跟自己有相同的特色(例如: 姓名),他們無形中就會對這個人比較有好感,也不會太抗拒跟這人接觸或者認識。這點我可是曾見證實例。以前念書的時候有位老師星座是處女座,當他知道某位學生也是處女座,有趣的是這位老師竟然就很疼這位學生,如果有競賽,他也會問問這位學生願不願意嘗試看看。
我認為「給予」不僅強調給予的力量,這本書提到的許多心理學觀點也值得日常生活,幫助我們在工作、人際關係更加順利發展。
以下是皇冠書本介紹:
看完《給予》,你是不是有滿滿的感觸想與我們分享!
徵求《給予》心得文,就有機會贏得一萬元獎金!
吃虧就是占便宜?施比受更有福?
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的亞當‧格蘭特,用十多年的時間研究,告訴我們這是真的。許多成功者都具熱心助人的特質,但他們幫得有訣竅。
施與受的人際互動原則與成功之間的關聯非常明顯,如果我請你猜誰最難成功,在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者之中,你會猜誰呢?你或許會猜給予者最容易失敗──而你猜得也沒錯。研究指出,給予者確實屈居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學者研究各大行業,發現吃虧的經常是給予者,因為他們扶別人一把,過程中卻犧牲了自己成功的機會。
好了,如果成就金字塔的底層多是給予者,那高居頂端的又是誰呢,是索取者或互利者?兩者皆非,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給予》一書則是說明「貢獻」的好處與風險,以及給予者如何透過獨到技巧來進行四大互動──經營人脈、團隊合作、辨別人才及影響他人。
透過《給予》一書的影響,我們發現越來越多人在施與受之間,逐漸趨向於選擇付出與貢獻,給予的力量正逐漸發酵!